封面新闻

首届全国高校港澳台学生未来教师研学营顺利结营

发布时间:2023-07-21

“此次研学营承载的不只是故事,更有我们无限的向往与青春的记忆,希望未来大家若遇到挫折或是困难时,再翻开这段记忆,你能感受到当年研学的学习历程和教育热忱,让你能找回自己,再往前进。”来自台湾东华大学的吴妤萱同学在结营时这样说道。温暖的文字中传达着青年学子和未来教师真诚的热爱和坚定的信念,这正是首届全国高校港澳台学生未来教师研学营赋予来自全国13所高校的港澳台营员们相互交流的珍贵体验和深入实践的教育情怀。


7月18日,首届全国高校港澳台学生未来教师研学营结营仪式在云南省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举行。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顾红亮,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毕天云出席并致辞。来自华东师大孟宪承书院、港澳台办公室、学校办公室,丽江师专对外合作交流中心等单位的负责人、代表,以及研学营的全体导师、营员参会。仪式由华东师大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王素斌主持。


首届全国高校港澳台学生未来教师研学营结营仪式在云南省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举行


毕天云在致辞中介绍了该校地缘特色和办学宗旨,并表明未来将向着升格为本科院校的目标迈进。毕天云寄语营员们以此为新的起点,心有所向、行稳致远,衷心希望港澳台未来教师们延续在研学营结下的深厚友谊,保持热爱、奔赴山海。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毕天云致辞


随后,领导、嘉宾及营员们观看研学营的总结视频,共同回顾教育研学时光,深悟教育实践内涵,感受团队协作温暖。这也为首届研学营营员们留下了一段珍贵的教育研学影像。


在与华东师大第二附属中学、华东师大寻甸实验班、华东师大昆明实验学校等校师生、华东师大在滇教师校友深度交流后,经研学营随团导师的指导,来自13所院校的30位营员分成6组,分别从“教育协同发展”“教育融合创新”“教师专业成长”三个主题切入展开思考,立足研学经历,结合自身在内地(大陆)与港澳台地区求学经历,融合理论学习、实践探访和实践心得,碰撞火花,分工协作,形成总结并在结营仪式上作了集中汇报。每个小组还围绕“教育”“融合”“团结”等元素,设计研学营Logo,成为活动最佳代言。


理论学习


实践探访


研学主题汇报



在点评环节,研学导师、华东师大孟宪承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吴薇表示,很欣喜看到营员们的成长和收获,希望营员们不仅要关注先进地区教育经验,更要关注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建设。研学导师、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杜震宇教授表示,跨学科、学科交叉和融合创新是未来教师的必备素养,希望营员们能够保持教育融合创新的理念不断前行。研学导师、华东师大教师教育学院朱广天副教授寄语营员在教师专业成长路上,始终保持有情有义和共同成长的教育理念,并在日后教学生涯中不断摸索和精进。毕天云作总点评,他表示,本次研学营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引领性、战略性,意义深远。营员们的分享精彩、丰富,正是不同教育背景的差异,促成了合作的展开和成果的创新。他勉励营员们要站稳作为“人师”的根本,站位要高、视野要广、格局要大、胸怀要宽,具备多维视野,从教育协同走向国家大同,最终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



研学导师点评


校领导、研学导师等向积极参与本次活动、认真完成研学任务的营员们颁发结营证书,为大家的研学之旅画上圆满的句号。


颁发结业证书



顾红亮作结营致辞并宣布结营。他介绍了华东师大与云南不解的教育情缘,提出了对通过联通上海与云南的教育纽带,切实向来自海峡两岸和香港、澳门的未来教师提供观察教育生态的多元化视角,促进多地教育同行互鉴的期待。顾红亮认真听取了结营汇报,并提炼出关键词“未来”,未来教师素养如何提升、如何进行制度创新以应对未来教育发展趋势、如何培养未来卓越教育人才等问题,引发营员的深入思考。顾红亮表示,华东师大将以此研学活动为契机,积极思考港澳台未来教师培育课题,构建高质量全角度的育师育人培养体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顾红亮结营致辞


至此,历时八天,跨越上海与云南两地的首届全国高校港澳台学生未来教师研学营落下帷幕。逾30位来自全国13所院校的港澳台籍营员们从素不相识到情同一家,已然成为未来教育之路上彼此相互支持的动力。“未来教师对学生的培育要‘关注当下、放眼未来’”,“教育应当注重培育学生适应社会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素养”,“利用教育协同发展的优势打造出教育帮扶的样板”,一句句营员的期许背后蕴含着对教师职业的憧憬和向往,擘画着海峡两岸暨港澳未来教育的蓝图。


首届全国高校港澳台学生未来教师研学营结营


首届研学营虽已落幕,但对港澳台未来教师的教育旅程而言却是新的出发,“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期待来自港澳台地区的未来教师们在多元的地域背景和教育经验中共享育人梦想,早日成长为教育的中坚力量,为教育协同融合和创新发展不断注入勃勃生机。


|鲁力立、金豪

|梁钊宇(孟宪承书院)、港澳台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