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开始,作家刘震云都灵首站巡讲系列活动掀起了阵阵热潮,经过前期紧锣密鼓的筹备,根据刘震云作品改编的电影观摩活动终于在12月2日至4日于都灵罗马电影院(Cinema Romano)与观众见面。此次活动选择了三部作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通过影像为中国文学爱好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作品的机会。三场电影均于晚9点开始放映,尽管户外寒风凛冽,但依然阻挡不了市民们的观影热情,全场座无虚席,三场电影累计出席近三百人次,每部电影时长两个多小时,都灵市民对作家刘震云的喜爱以及对其小说改编影视作品的期待由此可窥一斑。
观影会于12月2日拉开帷幕,首部放映影片是冯小刚执导、刘震云编剧的《1942》。影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及抗战时期的苦难历史为背景,刻画了民众在生死存亡之际的挣扎与抗争。都灵大学孔子学院意方院长史芬娜教授(Stefania Stafutti)和中方院长戴岚亲临现场,共同出席了此次活动。史芬娜教授在映前深入介绍了影片及其原著《温故一九四二》,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观影后,观众对历史的沉重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苦难与坚韧。
12月3日的放映影片《我不是潘金莲》讲述了普通农村妇女李雪莲因与丈夫假离婚而偏离生活轨道陷入困境的故事。放映前史芬娜教授诠释了“潘金莲”这一文化符号的独特意义,分析了影片的深层主题。影片结束后,一些都灵大学的学生围住她们同来观影的任课老师,就电影中的细节向老师咨询并一起交流探讨。
最后一场影片《一句顶一万句》于4日放映,史芬娜教授就电影的核心主题进行了分享:刘震云作品中的沟通主题不仅关注语言的表达,更强调情感与理解的真正传递。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引导观众思考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离和由此带来的挑战。
为了观影活动的顺利进行,意方工作人员做了大量的筹备组织工作,每场电影开场前,向观众们发放精心准备的影片简介,帮助观众理解电影故事背景,每部影片深夜才散场结束,团队成员的协同合作保证了观摩活动顺利开展。
此次观影会不仅延伸了刘震云作品的艺术魅力,也为中西文化间的对话搭建了重要平台。刘震云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与人文关怀,如作者所言,“文学的底色是哲学”,它们深刻反映了人类普遍的情感与困境。影片观摩活动不仅增进了西方观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思维碰撞与共识构建。通过电影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观众们在情感的共鸣中获得了跨文化的启发与感悟,为未来的国际理解与和谐共处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观影会的成功举办为刘震云都灵巡讲系列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
供稿|王渲棋
校对|王菁婧
供图|王渲棋、王小玉(Giada Lakos)、于小涵、丁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