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24日,由意大利恩纳科雷大学孔子学院主办的一年一度中欧学者论坛如期召开。来自欧洲各地的专家学者相聚意大利西西里恩纳科雷大学位于古城锡拉库萨(Siracusa)校区的会议厅,东道主恩纳科雷大学、巴勒莫大学、都灵大学、威尼斯大学和来自阿尔巴尼亚、圣马力诺以及德国、比利时等国的孔院同仁和研究者们共同参加了此次论坛。
嘉宾合照
本次第二届中欧学者论坛继续以“语言文化交流与互鉴”的主题,旨在为中-欧研究者提供语言教学和学术研究切磋交流的机会。论坛分三个主要议题——语言教育、欧洲/中国文学研究与翻译、跨文化交流,专家学者们分别从语言教育、文化传播、作品译介等选题做了专题发言。恩纳科雷大学孔子学院意方院长罗毅文(Alessandro TOSCO)和中方院长王琴首先共同致欢迎辞,被誉为恩纳科雷大学“中文系之母”的都灵大学教授、孔子学院意方院长、汉学家史芬娜(Stefania STAFUTTI)教授做了首席发言。
史芬娜教授发言
曾在西西里用十年时光开创中文教育事业的史芬娜教授,此次带来的开场主旨发言聚焦“中国小镇的‘意’味”,该报告基于近期所做田野调查的一手资料,她向听众展示的实地考察图片,生动呈现了当代华人在意大利的浓郁故土情结以及他们返乡后带入家乡小镇的“意式”情调。丰富的图片涵盖了现当代经济、人文、休闲日常、景观建设以及代际差异、教育等各个侧面,深入浅出的报告从侨民多重身份及文化的视角,诠释了文化的双向交流和传播,别有“意”味的中国小镇文化样貌引发在座听众的思考。大家兴味盎然,纷纷提问,史老师耐心答疑解惑,坦言访谈的不易和田野调研工作中的困难,未来她还会就更多的史料做进一步的研究并分享成果。
会议现场
来自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大学孔院的同仁学者先后就该国中文教学法及学术建设做了陈述,此外,关于马可·波罗、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以及当代中文典籍数字化的再利用设想、《小王子》在中国的译介、《熙德》译本对照研究等讲座都为现场听众开阔了视野。最后,恩纳科雷大学罗毅文(Alessandro Tosco)教授以17世纪进入西方视野的孔子像研究成果压轴,细致入微的画像解读再次激起了与会者的热烈探讨,作为其导师的史教授现场还分享了额外的研究线索,研讨愈发走向深入。
恩纳科雷大学孔院作为意大利第十二所,也是西西里大区唯一的孔院,曾为都灵大学孔院下属教学点,都灵大学孔院以派驻教师、组织HSK考试等形式对当地汉语传播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为该大学孔院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初夏的这场中欧学者论坛谈古论今,为孔院同行搭建切磋的平台,也为中西文明互鉴和研究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在意犹未尽的互动与讨论中中欧论坛落下帷幕,留给大家的是启发和收获,与会者期待未来的重逢与交流。
史芬娜教授与该校人文、外语与教育系主任马里娜拉·穆斯卡拉(MarinellaMUSCARÀ)、罗毅文教授在会场交流
供稿|都大孔院办公室
供图|都大&恩纳科雷大学孔院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