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月22日上午九点半,由华美孔院、华美协进社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2025年上半年首场助力K-12中文项目“中国文化通识及实践”证书项目系列讲座“写意的舞台艺术—中国古典戏剧”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陈茂庆教授主讲,华美协进社孔子学院美方院长廖申展主持,南加州大学中文项目主任、南加州中文教师协会理事Angela Liao主持讲座后课堂教学研讨环节。来自美国及国内各地的60余名中文教师在线上积极参与,共同探讨中国古典戏剧的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化教学中的应用。
讲座开始前,由华美协进社孔子学院美方院长廖老师介绍本项目的背景与目标。该项目在语合中心的大力支持下,由华美孔院与华东师范大学通力合作,致力于为K-12的海外中文教师提供符合其需求的中国文化主题讲座,并结合海外中文教学需求,为教师们提供系统理解中国文化的坚实基础,推动海外中文教师在文化教学上深入探索。
讲座伊始,陈茂庆教授以经典剧目《白蛇传》引入,围绕中国戏剧的历史进程展开讲解,回顾了中国戏剧从汉唐百戏、宋元杂剧到明清传奇及京剧形成的发展脉络,剖析了其如何在千百年的文化积淀中不断丰富、演变,并最终形成高度程式化、写意化的舞台艺术。讲座还进一步介绍了戏曲行当的形成与发展,详细讲解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特征,结合《牡丹亭》《西厢记》《斩经堂》等经典剧目分析不同角色的表演方式,使听众对戏曲表演的独特美学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中国古典戏剧简介
在戏曲脸谱部分,陈教授指出,脸谱不仅是戏曲的艺术符号,更是一种象征性的文化语言。红、黑、白、黄、蓝等不同色彩的脸谱,代表了不同的性格特征和人物身份,例如红色象征忠勇,黑色代表刚直,白色多用于反派角色。此外,陈教授还深入介绍了蟒袍、靠旗、褶子、帔风等戏曲服装的设计及文化意义,阐释了服饰如何体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戏曲的写意性。例如,帝王将相常穿蟒袍,武将佩戴靠旗,而旦角的凤冠霞帔则象征雍容华贵,这些服饰不仅是舞台装饰,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讲座后的互动交流环节,由南加州大学中文项目主任Angela老师带领与会教师围绕如何将戏曲文化融入中文课堂展开了热烈讨论。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探讨了戏曲元素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吸引力及其对语言教学和文化理解的促进作用。此外,还分享了戏曲在课堂应用中的多种可能性,包括如何通过表演、音乐、视觉艺术等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同时,教师们还讨论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如教学资源的整合以及课堂互动的有效性等,深入交流了如何运用现代科技、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戏曲文化在中文课堂中的应用效果。
线上讨论
此次讲座不仅加深了听众对中国古典戏剧的认识,也为其在海外中文课堂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本项目通过搭建中美文化交流平台,助力海外中文教师提升文化教学能力,为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文化通识及实践”证书项目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支持,华美孔院、华美协进社和华东师范大学共同牵头,美国各大教师机构及教育单位共同参与,专为K-12中文教师提供中国文化主题的职业发展培训。2025年,该项目将继续推出高水平文化讲座与教学案例分享,并重点介绍和推进“文化和语言教学”理念和课堂实践方法,为美国一线中文教师持续提供更多支持和机会,欢迎各位老师持续关注并积极参加。
供稿、供图丨温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