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国高校港澳台学生未来教师研学营举行

未来已来,我们在路上

发布时间:2024-07-22

第二届全国高校港澳台学生未来教师研学营为期八天,在2024年的暑假,吸引了近30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香港大学、台北教育大学等近10所院校的港澳台学生汇聚华东师范大学。研学营立足教师教育,挖掘地域特色,突出教育家精神引航未来教师发展,以港澳台未来教师为主体,将上海、重庆、贵州赤水三地基础教育作为教育观察对象,在差异性的教育背景和多样化的教育经验的交融汇通中,力求探寻港澳台学生未来教师成长之道。




第二届全国高校港澳台学生未来教师研学营开营合照


7月初,营员们陆续抵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初见的陌生让来自各个高校的青年学生还保有着羞涩与生疏。尽管素不相识,但却因为“未来教师”的共同身份相聚一堂——“希望坚持教育初心并增加教育热情”“希望认识到新的朋友”“希望在中学的参访中增进对教学实践的理解”……开营视频记录着营员们珍贵的期许,承载着未来教师的教育梦想。随着营员和导师们的热烈交流,研学营逐渐拉开帷幕。











营员们在开营仪式当天进行教学说课展示,不同学科和不同地区的同学相互切磋、共同学习,并与专家评审互动交流、提升技能。“我曾在线上观看过教授们的教学讲座视频,又十分幸运地在研学营中得到了线下指导,希望能将本次研学营所学运用到更多的教学实践。”澳门学生张智斌同学的《凡尔赛条约》的教学展示让在场师生一并走入历史,现场有温度、有深度的专家点评亦让他记忆深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历史系教授孟钟捷与他探讨初中历史课教学的核心要义,内蕴着两代教师“师者精神”的传承。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历史系教授孟钟捷点评


一线教学名师、名校校长、高校教育专家等组成的专家团围绕教学重点呈现方法、教学资源拓展手段、课堂管理技巧提升、授课学生心理捕捉等方面,针对每一位入营学生的教学展示作出认真点评和反馈,让在场师生都收获颇丰。

在会场一,上海市特级教师乐燎原就语文课程中的诗词意象解读、课程设计创意、美育教育融入、学段意识把握等方面同学生进行交流,并在最后提出教学的关键词是“明白”。东华三院郭一苇中学中国历史科主任吕志仁强调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运用课题思维设计教学过程。高雄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丘爱铃教授对未来教师在课堂中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多元化教材的使用表示肯定,同学生们探讨了课堂的主客体问题及教师应有的学习力、表达力、批判思考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副系主任李林教授在总结时指出这次的师生交流充分体现了文科之所以为文科的价值与意义,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国与世界的交融、技术与人文的交融,希冀未来教师可以做到教学相长,成为面向未来、引领未来的教师。




分会场一 教学展示



分会场一 师生合影


在会场二,澳门教业中学校长贺诚关注“教学的经营和管理”,指出教师的教学不要为内容而内容,要体现用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澳门菜农子弟学校校长王国英从课堂层次、教师素养、教学方式等角度提出建议,情真意切又十分切实。香港东华三院教育科高级教育主任张业崇对教学设计中涉及的诗歌韵律、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建议同学们做一个“教学促进者”,在课堂中更多引导学生表达。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朱益明教授在总结时讲到,同学们颇具成为未来优秀教师的风采,希望大家能在交流活动中师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分会场二 教学展示



分会场二 师生交流



分会场二 师生合影


在会场三,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王振堂老师关注理科课堂中同学们的教学设计,建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贵州省赤水市第一中学校长苏明刚肯定了同学们的精彩课堂,强调课堂是思维的课堂,未来教师不仅仅需要传授知识,更要做“有爱、有趣、有本领”的老师。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的周正艳老师强调在理科课堂的教学中,需要把握教学的重难点,使得课程更加具有层次感,同时希望大家像海绵一样不断汲取知识,加强内省力,努力完善自我。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代蕊华教授在总结时对未来教师们提出了进一步的展望,希望大家时刻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中传承教育家精神,这不仅仅要体现在语言中,更要切实体现在每一节课堂上。




分会场三 教学展示



分会场三 师生合影


营员们还一同开展教育研学,从“长江尾”溯源“长江头”,在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壮美秀丽的自然风光、特色创新的中学教育中穿梭,领略地域特色与师生情谊交相辉映的教育之河。

营员们在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黄慧婷老师的带领下,了解四附中和华东师大同出一脉的传承关系,沉浸式参访家校共育空间、安全体验教室等特色场馆,感受其“博雅教育”办学特色的彰显,学习具有“博学雅趣 自信乐学 尽责奉献”的现代人才的培养方法。在交流座谈环节,老师们频频出现的金句也唤起同学们的共鸣,“‘多尝试,在亲身实践中寻找方向’让我不再担忧未来教师如何渡过新手期、迷茫期,而是需要在‘做’中成长。”







参访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






交流座谈


在宛平剧院,营员们深入昆曲幕后,观看从牡丹亭中走出的杜丽娘“如何粉墨浓妆总相宜”,也体会着凝聚在其中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城市人文涵养。漫步于“上海之巅”和黄浦江畔,深度体悟上海城市风貌,领略风云变幻自然美景,细数岁月留给上海的痕迹。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与上海地方文物对话、与海派民情风俗相望……







走近昆曲



参访上海历史博物馆



参访上海中心



黄浦江畔


在重庆,营员们在重庆南开中学开展座谈交流,学习“公能”教育的特色做法,探寻革新不忘“挖井人”的现实案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爱国救国的教育家张伯苓校长说过‘人生以服务为目的’,我们今天应该继续传承张伯苓校长提出的‘锻炼学生要有强健的体魄、培养学生要有浓厚的国家观念’的教育理念。”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澳门籍营员郑嘉诚讲述着自己座谈后对教育家精神的认识。此外,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澳门籍营员杨诺琳在将其同华东师大四附中比较后说道,“无论是在华东师大四附中了解的‘青年教师岗位锻炼’成长营,还是在重庆南开中学领会到的‘一三六九’青年教师成长体系,都是一场老师和学生的双向奔赴,希望自己能不断增强作为未来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在岗位上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
















参访重庆南开中学


在赤水市第一中学,校长苏明刚向同学们介绍了学校的校训理念、办学情况与教育成果,还与未来教师们探讨了山区教师该如何“留得下、教得好”。赤水市教体局局长何勇结合教育家精神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师使命,与大家交流了“教师品德修养”的问题。同时,营员们和在座的中学生们很快交流了起来。“从台湾来到大陆,从上海来到重庆、贵州赤水,我发现教育的模式并不是‘一以贯之’的,而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都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更自由地发展。”来自台湾东华大学的台湾籍营员杨舒媛结合教育经历和研学观察比较后说道。
















参访赤水市第一中学


在大夏大学历史陈列馆,营员们穿越时空,寻访大夏大学育人“足迹”,与教育先贤开展“对话”,开启一场“寻根之旅”。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台湾籍营员宋桦在参访后感悟道,“作为华东师大人行走在大夏大学赤水办学旧址文昌宫上,我感动于先辈们教育情怀的伟大,希望继续肩负从‘教育救国’到‘教育强国’的使命荣光。”







参访大夏大学历史陈列馆


在赤水市竹文化博物馆,营员们仿佛步入了一幅翠竹生香的画卷,让人深刻感受到竹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生态之美。随后探访黔王手艺人酒厂,酒香四溢,展现了传统酿造工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而曾氏晒醋醋厂的探访,则是一场味蕾与文化的双重盛宴,见证了时间的酝酿与匠心的坚持。最后在赤水市天苑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的社区参访中,营员们深切感受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社区和谐共生力量。




参访赤水市竹文化博物馆



探访酒厂



探访醋厂



赤水市社区参访


八天的研学旅程转瞬即逝,营员们通过深入的调研、合作与交流,逐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为未来教师的营员们拥有共同身份,而彼此不同的地域背景和教育经验则成为彼此理解的桥梁。随着离别时刻的临近,各小组的微信群里,有美好回忆的记录,有轻松愉快的分享,更有对主题汇报的深思和对教育发展的探讨。每个夜晚小组讨论时思想火花的碰撞,导师沙龙时师生间亲切交谈的温馨画面,这些珍贵的片段共同构成了营员们难忘的回忆。而此刻,研学之旅也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这趟研学之旅的成功结束也离不开辛勤付出的导师和随行老师,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的胡耀阳同学代表全体营员向他们表示感谢,“导师认真细致的指导让我们的教育思考更加全面,也非常感谢随团老师一路的关心与支持,我们的研学之旅才得以如此顺利与充实。”




韩蕾导师



卢晓旭导师



王素斌、徐庆庆老师



杨亚星、张雅薇老师


经过本次研学活动,营员们也都有自己的心得感悟。来自西南大学的台湾籍营员应皓宇在结营汇报时总结道,“我发现身为老师不仅需要教育理论及教学知识的支撑,在现今瞬息万变的时代中也需要适应力、创造力及体现终身学习、勇挑重任等特质。作为未来教师,我需要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成为一名好老师。”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香港籍营员谭咏怡关注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地区的音乐教育现状并表示,“作为香港的同学,华东师大第四附属中学美育课程的特色做法让我对祖国的音乐教育的实际路径有很大收获,未来也会持续关注并付诸实践。”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澳门籍营员吕珞琳在总结研学实践经验后立足未来教师的生涯发展表明心志,“很开心可以与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地区的小伙伴们一起交流,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学习。在本次研学中,我对未来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未来能做一名有温度的教育者。”








“未来教师不能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心怀国之大者’的‘大先生’。”研学营的总体设计和推进开展,引领营员们探索隐藏在城市之下的文化的多重面向,了解不同地区教育的实际生态,学习特色创新经验,接受教育家精神的感召,坚定从教理想信念,领悟纵使教育面临未来已来和数智时代的多重挑战、可是依然会不断探寻教育发展前行道路的深刻内涵。未来已来,我们在路上。


图|蒋凌翔、朱煜、港澳台办公室 

文|黄宇璐(孟宪承书院)、港澳台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