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3日上午九点半,由华美孔院、华美协进社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2025年上半年助力K-12中文项目“中国文化通识及实践”证书项目系列讲座“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文化阐释”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尹笑非老师主讲,华美协进社孔子学院美方院长廖申展主持,哥伦比大学齐少艳老师主持讲座后课堂教学研讨环节,吸引了来自美国及国内各地的四十余位中文教师积极线上参与,共同探索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文化内涵与教学应用。


讲座开始前,廖老师介绍了本项目的背景与目标。该项目在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大力支持下,由华美孔院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组织,旨在为K-12阶段的海外中文教师提供紧扣教学需求的中国文化主题讲座,帮助教师们系统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推动中文课堂中的文化教学深入发展。
讲座伊始,尹笑非老师从“吉”“祥”二字的起源讲起,深入剖析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基本构成方式,阐述了如何通过谐音、象征隐喻等,创造出具有强烈文化标识的视觉符号。这些图案不仅是装饰性的艺术创作,更承载了中国人对于幸福生活的理解与追求,体现了独特的价值观念和集体情感。
随后,尹老师结合具体案例,系统梳理了吉祥图案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艺术载体上的广泛应用。从桃花坞年画中的“一团和气”、杨柳青年画中的“福善吉庆”,到瓷器上的莲纹、剪纸中的双鱼、建筑装饰中的如意云纹,尹老师通过详实的实例展示了吉祥图案如何在民俗生活、礼仪文化与艺术表达中交相辉映,既满足了审美需求,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与期许。
在讲座的后半部分,尹老师围绕吉祥图案的当代转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她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吉祥图案不断在新的文化语境中重构自身价值,广泛应用于现代设计、时尚产业与文创产品之中。通过分析如“十二花神香膏”“如意云纹潮玩”等案例,尹老师强调,传统吉祥元素不仅可以保持民族韵味,还能与当代审美对接,展现出融合传统与时尚的独特魅力。她鼓励中文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时代特点,将吉祥图案作为激发学生文化兴趣、培养跨文化理解的重要素材。
讲座结束后,哥伦比大学的齐少艳老师带领与会教师围绕“如何将吉祥图案文化融入海外中文课堂”展开了热烈讨论。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享了在不同学段引入吉祥图案的实际案例与体会,探讨了如何通过绘画制作、故事讲述、节庆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语言表达与文化理解能力。同时,大家也交流了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例如如何简化文化背景知识、如何平衡趣味性与学术性,并就利用多媒体资源、融合项目式学习等策略提出了建议。此次讨论进一步拓宽了教师们将传统文化元素活化为课堂资源的思路,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宝贵参考。
此次讲座不仅加深了听众对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及其文化背景的认识,也为其在海外中文课堂中的创新应用提供了具体而系统的思路。本项目通过搭建中美文化交流平台,助力海外中文教师提升文化教学能力,为推动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理解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文化通识及实践”证书项目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支持,华美孔院、华美协进社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牵头,美国各大教师协会及教育机构广泛参与,致力于为K-12中文教师持续提供高水平的文化讲座与教学资源分享。2025年,该项目将继续推出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各位老师持续关注并积极参与!
供稿、供图丨温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