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年6月20日上午,都灵大学孔子学院顺利举办了本学年的最后一场教研会。公派教师王菁婧以“讲台上的光合作用”为主题,为公派教师以及志愿者教师们分享教师如何充盈教学勇气、滋养课堂气场。
基于美国著名教育家帕克·帕尔默所著的《教学勇气》的基本理论,王菁婧老师主要以“教师自身认同”和“构建师生共同体”这两方面主讲内容分享心得。为营造轻松畅谈氛围,使教学中的“光合作用”更加生动具体,王菁婧老师特意准备了咖啡、绿植、金句纸条等互动道具。王老师首先请老师们在掌心写一个字概括自己上课时曾遇到的最大问题。有的老师写的是“乱”(无法掌控课堂纪律管理)、有的老师写的是“忘”(学生总是忘记所学内容)……面对各种教学困惑,王老师通过分享自己以往教学经历,提出“真正的教学源自教师的完整自我认同与内心勇气”这一核心理念,这也引起了在场老师们的共鸣。王老师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偶尔会受外界负面因素的影响,要有意识地“增强教师自身主体性,强化自身认同感,汲取好经验、好建议,将完整的自我融入到教学实践当中去”,真正激发“讲台上的光合作用”。研讨会期间,王老师请在座教师在“雨打竹林”的白噪音中思考“自己的自身认同是哪种颜色”,林怡霏老师表示:“我觉得我是绿色的,因为它代表了希望与生机……”王渲棋老师分享到:“我想我是彩色的,在和学生的游戏互动时,我是明媚的黄色,在维持课堂秩序时,我是沉静的蓝色……”,老师们在对自身颜色的想象描述中也深化了自我认知。
在“构建师生共同体”方面,王老师指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教与学的共同体。在互动讨论环节,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印有《教学勇气》中的经典语句的纸条,老师们依据自己教学经历,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师生皆需容错空间,当问题超出现有认知时,无畏面对即是最好的共学”
此次教研会助力教师淬炼教学风格、锻造职业勇气、夯实身份认同,为其在中文教育中实现自我价值赋能。都灵大学孔子学院2024至2025学年精心策划并成功举办了六场内部教研会,不仅为孔院教师教学相长提供交流平台,磨砺教学技艺、汲取同行智慧,更有效促进了教学技能的精进与职业素养的升华。未来都灵大学孔子学院仍将持续建设这一专业发展空间,为教师们营造更丰沛的协作生态,赋能专业成长,点亮更多教育之光。
供稿|于小涵
供图、校对|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