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肯色大学孔子学院2018年秋季学期中华文化俱乐部活动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22-11-30

2018年秋季学期,中阿肯色大学孔子学院的志愿者教师根据学生兴趣,精心设计了12次中华文化俱乐部活动,有国画、书法、剪纸、五子棋、画脸谱、编中国结,以及观看中国经典电影和纪录片等。每周二或周四中午,学生利用一个小时的课间时间,来到孔子学院与志愿者教师一起体验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第一次活动内容是国画教学,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很多,孔院里座无虚席。志愿者教师毛玫懿教学生们画写意葡萄,她从拿笔姿势、调墨和调色的方法讲起,并将画葡萄的步骤分为画叶子、勾叶筋、画藤、画果实四步,带领零基础的学生们在绘画过程中慢慢体会中国写意画的技巧和精神。学生们第一次拿起毛笔,虽然不太习惯,但都认真学习、认真作画,最终都完成了自己风格独特的作品。他们表示,中国画与西方画非常不同,中国画别致有趣,清新自然,让他们有了全新的审美体验。 

1

志愿者教师毛玫懿向学生讲解调墨的方法

2

 学生画的葡萄

        第二次活动内容是书法教学,仍然吸引了很多学生。考虑到学生们大多是第一次接触书法,志愿者教师们先为学生播放了介绍书法的视频,让他们对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和不同书体有了大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志愿者教师毛玫懿和张宇教学生横、竖、点、撇、捺、折等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学生们分别进行练习后,便开始学写“福”字。毕竟是第一次用毛笔写完整的汉字,在写“福”字的过程中,学生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比方说左右两部分之间空隙总是太大,“口”和“田”不知谁大谁小,写撇的时候毛笔总是分叉等。志愿者教师们便一一为学生纠正问题、解决困难,多次给他们示范,让学生在观摩和练习中掌握书写技法。最终,每个学生都在红纸上写出了“福”字,他们带走了自己的作品,说要留到过年的时候贴在家里。 

3

学生展示自己写好的“福”字

        第三次活动内容是剪纸,这项活动吸引了更多女生前来参加。志愿者教师毛玫懿和张宇准备了从易到难的多种图样,最简单的有“春”字,稍微复杂一点的是“囍”字,更复杂的是六瓣花。在志愿者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们成功剪出“春”字,体会到了剪纸的乐趣,于是又向 “囍”字发起挑战。“囍”字也完成之后,志愿者教师教学生们把纸张叠成六瓣花的样式,然后让学生们发挥想象力,自己设计花纹图案,画到叠好的纸上并剪出来。学生们很有创造力,设计了各式各样的图案,剪好之后把纸展开来,每个人的作品都很惊艳。 

4

师生一起快乐剪纸 

5

师生共同展示自己剪的“春”字

        第四次活动是五子棋,这个古老的中国棋类游戏也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播放了介绍五子棋的起源和规则的视频之后,志愿者教师毛玫懿和张宇跟学生们现场对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五子棋的基本规则。他们两人一组,玩得不亦乐乎,孔子学院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6

学生在下五子棋

        第五次活动内容是画脸谱。脸谱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许多学生在电视上、网络上已经见过,因此对本次活动的热情很高。志愿者教师毛玫懿和张宇为学生仔细讲解了不同颜色脸谱所象征的意义,如红色象征忠义和勇气,白色象征奸诈和多疑,绿色象征勇猛和莽撞等,并向学生讲解了脸谱额头上图案的含义,如包拯额上的月牙代表清正廉洁,姜维额上的阴阳图代表神机妙算等。学生们对这些色彩和图案的含义非常感兴趣,志愿者教师们为他们准备了空白的脸谱,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把想要的图案和颜色画上去。学生们很享受自己创造的过程,设计出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脸谱人物。 

7

学生在认真为脸谱涂色

        第六次活动内容是编中国结。中国结也是学生们比较常见和熟悉的中国元素,因此也有很多学生前来参加活动。志愿者教师毛玫懿和张宇向学生们讲解了中国结的历史,以及中国结象征着团结、幸福和平安。志愿者教师们现场演示了简易盘长结、同心结和万字结的编法,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学生们按照老师的步骤,也完成了自己的中国结。更有学生挑战了更难更复杂的编法,编出的中国结如同精制的工艺品。

 

8

学生展示编好的中国结

        以上六次活动是与观看中国经典电影和纪录片交替进行的。志愿者教师依照美国学生的兴趣,选择了《卧虎藏龙》、《少林寺》、《硬汉》、《最爱》、《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等优秀的电影和纪录片,学生们在轻松愉快地观赏影片的同时,也对中华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018年秋季学期到了尾声,孔子学院12次的中华文化俱乐部活动也圆满结束。这些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了中华文化,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内在含义,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审美和绵长韵味。志愿者教师们总结经验,改进方法,力争在下学期举办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俱乐部活动,让更多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神韵。

                                                                                                                供稿人:毛玫懿  摄影:张宇、毛玫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