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办拉美文化周系列学术活动

发布时间:2022-11-30

5月10日-13日,“拉美文化周”系列学术研讨会在闵行校区举行,来自巴西、阿根廷、美国等国家的学者嘉宾和我校相关院系的师生汇聚一堂,就“拉美的政治困境”、“全球化和地方化的媒体”以及“中国和拉美的城市与现代性”等话题展开了积极而热烈的讨论。

  校党委书记、哲学系教授童世骏出席了5月10日举行的首场研讨会并发表学术评论。首场研讨会的主题为“拉美的政治困境”,主讲人是任教于纽约大学布宜诺斯艾利斯分校的Martin Sivak教授。作为一名学者和资深记者,Martin Sivak教授最近的一部作品讲述的是玻利维亚前总统、拉美第一位印第安裔总统Evo Morales的生平。演讲中,Sivak教授从当代玻利维亚的政治出发,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目前拉美政治的困境。巴西门德斯大学多元文化研究所所长Enrique Larreta教授、我校政治学系教授Greg Mahoney、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Horacio Ortiz以及历史系、西班牙语系的师生出席了此次研讨会并进行了热烈讨论。

我校举办“拉美文化周”系列学术活动

校党委书记童世骏出席首场研讨会并做学术评论

  5月12日,以“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媒体”为主题的第二场研讨会举行,三位演讲者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他们对于媒体的认识。来自阿根廷的Martin Sivak教授以阿根廷的“媒体战争”为切入点,分析了拉美媒体集团与国家政府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巴西门德斯大学多元文化研究所所长、全球化研究专家Enrique Larreta教授以“媒体与通俗剧化的想象”为题,基于全球化和拉美本地的实例,讨论了当代政治受媒体影响日益娱乐化、通俗化的趋势。我校政治学系吴冠军教授从当代中国现实出发,就“壮观时代中的媒体”这一话题,对媒体的本质和消费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中外学者进行热烈讨论

  5月13日,第三场研讨会活动在闵行校区图书馆举行,主题为“中国和拉美的城市与现代性”。四位主旨发言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拉美城市的变化及其折射的现代性问题。在“巴西利亚和天安门广场:十大建筑与跨国界的现代性”中,美国莱斯大学人类学博士王菁通过比较中国首都北京与巴西首都巴西利亚,指出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在现代性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我校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李丽梅以“中国城市后改革时期的居民分化”为题,从社会学角度考察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发展当中有关居民分化的城市化问题。定居于阿根廷的美国作家Maxine Swann则从文学作品出发,分享了不同作家对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认识。最后,我校政治学系主任刘擎教授以“对国际化城市的反思”为题,以全球化的上海为例,为整场活动做了精彩的总结发言。

城市与现代性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部分人员合影

  此次活动得到了阿根廷驻沪总领馆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阿根廷驻沪总领事Martin Rivolta、文化领事Javier de Cicco等在拉美周活动举办期间访问了我校,副校长梅兵会见了总领事一行。梅兵对Rivolta一行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并感谢阿根廷驻沪总领馆对我校拉美周活动的支持和重视,她希望阿驻沪总领馆今后能进一步促进我校与阿根廷高校建立正式的合作关系。Rivolta总领事表示,阿根廷人民和政府一直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抱有强烈的兴趣,双方在文化和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有许多值得挖掘和拓展的方面,这次华师大的拉美周活动为拉美和中国学者面对面交流建立了桥梁,希望今后中拉学者能开展更多此类活动,阿驻沪总领馆愿意为此牵线搭桥。

副校长梅兵会见阿根廷驻沪总领事一行

  今年正值中拉文化交流年,此次拉美文化周学术活动是我校第一次举办与拉美研究相关的大型学术活动,这对我校师生了解拉美政治、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我校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交流国际化水平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我校与巴西门德斯大学在原有的学者交流基础上于2015年初建立了正式校际关系,旨在共建拉美文化研究中心,在政治、历史、社会学、哲学、文化研究等学科开展跨学科研究。

 

 

图文|刘金玉 国际交流处 来源|国际交流处 编辑|吕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