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至7月19日,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承办的2025年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孔子学院学生“汉语桥”来华夏令营顺利举办。39位师生开启了一场纵贯北京与上海的语言和文化探索之旅,在古城墙与摩天楼间穿梭,在笔墨茶香中对话,用14天的时光编织出一段难忘的记忆。
北京:文化探索,感受首都的厚重
7月的北京是夏令营学生的第一站,4天的时间里,大家通过攀登长城、穿梭胡同、游览雍和宫与颐和园,了解到首都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城市魅力。同时,在参观798艺术街区和北京奥运博物馆中,学生们有机会体验现代中国的多元艺术和体育文化。
“虽然天气很热,但是我们每天都很充实。”
“我终于爬上了长城,我还在长城上和妈妈视频,告诉她我刚学会的一句话:不到长城非好汉。”
“在798,我发现了北京具有艺术创造力的一面。”
学生们激动地表达着在北京文化考察的心得。
上海:语言学习结合实践,丰富对中国的认知
上海段的行程包括了中文课、语言实践课、文化体验课。在华东师范大学的中文课上,项目组根据学生语言水平分班,各班老师围绕“自我介绍、询问价格、购物和享用美食、兴趣爱好”等贴近生活的主题设计课程,带领学生学习中国生活的必备词汇,通过情景对话模拟购物场景,用趣味游戏练习语法知识,让学生们在互动中自然掌握实用表达。
语言实践课把中文课堂搬到了真实的生活场景里。逛豫园、外滩时,学生们试着用学过的中文询问路线、了解景点故事,漫步朱家角古镇,和当地居民简单对话,购买喜欢的纪念品。这些行走的课堂里,课堂上的词语变成了能打招呼、能提问、能交流的工具,大家发现,中文原来真的能帮自己走进中国的街头巷尾,感受真实的生活气息。
文化体验课上,学生们亲手触摸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面貌。拿起毛笔体验书法,在纸上写下简单的汉字;换上汉服,感受传统服饰的韵味;跟着老师学武术招式,体会中华功夫刚柔并济的力量;围坐一起观摩茶艺,学简单的冲泡手法,分享自己的饮茶经验;动手尝试扎染,看着白布染上彩色花纹;还跟着学做中国传统美食,在烟火气中感受“舌尖上的中国”。让大家在亲手实践中,慢慢读懂中国文化的细节。学生们纷纷表示:“每一项体验都新鲜有趣,也让我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和中华文化。”
结业礼:不说再见的约定
7月18日下午,夏令营结营仪式在掌声中开始。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行政主管陆晓红祝贺同学们顺利结营,并期待着同学们回到自己的国家和学校后,能够把看到的、学到的知识和心得分享给身边人,让更多的人了解一个真实、热情和友好的中国。
夏令营带队老师、维也纳商业学院校长Evelyn MEYER表示能够参与此行非常自豪。这次夏令营不仅拓宽了大家的视野,也帮助学生们了解了真正的中国。“我相信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也是了解文化的钥匙。希望我们能继续探索,也期待着学生们能再来中国。”
两位学生代表也分别表达了自己的夏令营感受,林啪特(Patricia JESIONKOWSKA)用中文感谢了格拉茨大学孔子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提供的宝贵机会,上海和北京之旅让她更深刻地了解和喜欢中国;马丁(Martin SZOYKA)表示自己首次来到中国,收获了很多美好的体验,也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善良,喜欢在中国的每一天。


结营仪式上,学生们用流利的中文展示了这两周学习的成果和收获,中文歌曲《甜蜜蜜》和《再见》述说着对夏令营的恋恋不舍。
7月19日,带着结业证书、亲手制作的书法和扎染作品,以及夏令营满满的回忆,学生们告别上海。这场从北京胡同到上海弄堂的旅程,不仅让他们提升了中文水平,更在心中种下了一颗文化交融的种子。
这场“汉语桥”夏令营,是一次跨越亚欧的相遇,更是一段未完待续的约定。华东师大国汉基地将继续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期待与更多国际友人共赴下一场文化之约。



图、文|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