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交流与互鉴 ——都灵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受邀出席中欧学者论坛

发布时间:2023-05-26


当地时间519930分,在意大利西西里锡拉库萨(Siracusa恩纳“科雷”大学校区会议厅,由恩纳“科雷”大学孔子学院主持举办的主题为“语言文化交流与互鉴”的中欧学者论坛顺利召开。来自恩纳“科雷”大学、巴勒莫大学、都灵大学、佛罗伦萨和斯洛伐克孔子学院的教授、院长共17人参与了此次论坛,都灵大学孔子学院意方院长、汉学家史芬娜(Stefania STAFUTTI教授受邀作首席发言。

本次论坛是疫情之后,意大利的汉学家和从事文化交流的研究者之间难得的交流。论坛共有语言教学新方法新思路、跨文化视野下的语言教育、中欧文学研究、中欧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中欧文化与世界文明、跨文化研究等6个议题,有6位来自文学和语言教育领域的专家分别作专题发言。



论坛由恩纳“科雷”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王琴和意方院长罗毅文(Alessandro TOSCO共同主持,恩纳“科雷”大学人文、外语与教育系主任马里娜拉·穆斯卡拉(MarinellaMUSCARÀ首先致辞。她向在场的嘉宾介绍了恩纳“科雷”大学中文教育的发展史,盛赞曾在西西里用十年时光开拓中文教育事业的史芬娜教授,敬称她为恩纳“科雷”大学的“中文系之母”。

史芬娜教授首先做题为“不仅仅是语言:从利玛窦到当代,中国热的昨天与今天”的发言,向大家介绍了中国文化1718世纪在欧洲的影响,以及欧洲贵族家庭出现的所谓“中国热”。她指出,这种现象与耶稣会士的活动关系很密切,耶稣会士通过他们的研究和翻译,向欧洲传播中国的知识和“时尚”,在当时,许多贵族王宫都有一个“中国厅”,位于西西里岛的一些著名的王宫就有这样的“中国厅”。当时的绘画领域也出现了复制中国物品和模仿中国风格的热情,在一些非常著名的画家作品里,经常可以看到中国明朝的青花瓷,比如出生于荷兰代尔夫特的维米尔(VERMEER。代尔夫特当时是荷兰几个世纪以来生产陶瓷的著名城市之一,在 17 世纪,那里的“青花”陶瓷就深受中国瓷器的影响。史芬娜教授对欧洲史上中国热的介绍引起了在座专家的浓厚兴趣,来自热那亚的爱莲老师(Arianna MAGNANI对此进行了积极的回应。她以欧洲书籍手稿上的中国风景和园林为例,证明文化交流对塑造不同类型的文化传统确实发挥着重要作用。罗德尼·罗卡伊(Rodney LOKAJ教授和罗毅文教授则以儒家四书之一的《中庸》为对象,通过古拉丁语译本的意英双语重译,共同向在场听众揭示了东西方发生的思想对话。安东尼奥·莱杰里(Antonio LEGGIERI和雷娜塔·芬奇(Renata VINCI)两位教授根据两名意大利语译者所译的冯梦龙的小说,向大家介绍了意汉翻译工作的复杂性。




会议除了主题发言,听众和讲座者之间的互动也十分热烈。每当专题讲座一结束,听众都会就讲座者的话题,在中文的语言教育、文学和文化的交流与互动等方面各抒己见,并与讲座者展开积极讨论。论坛结束后,大家意犹未尽,纷纷表示,这次论坛让自己无论是在知识,还是在开阔眼界上都有很大收获。



供稿|都大孔院办公室

供图|都大孔院办公室